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先进集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 信息发布

2023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发布

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发布日期:2023-09-27 09:19:38
打印 分享到:

为了推动中国便利店行业进一步发展,了解目前便利店行业在国内各区域市场发展的程度,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自2014年起连续10年调查并发布“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


指数的核心数据为各城市便利店的饱和度、门店总量的增速、24小时便利店的比例及营商环境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了各城市的便利店发展指数。其中,厦门、太原、东莞、长沙、广州的便利店发展指数名列前五位。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各城市便利店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国各城市的便利店发展整体保持稳定



全国经济正处在逐步恢复的阶段中。各城市便利店的发展通过上半年的恢复和调整,下半年逐步恢复到正常发展。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各城市间便利店的发展差异性较大。不过大多数城市的便利店同比去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整体发展速度同去年相比有所放缓。另外,便利店下沉市场发展趋势仍然在持续。目前已经下沉到四、五线城市及县域级市场。


调查发现,2023年城市便利店门店数量实现正增长的城市占所调查城市总数的64.1%;门店数减少的城市占所调查城市总数的35.9%。大部分城市便利店的发展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其中合肥市的便利店数量增长率达到了11.76%,是所有城市中增长最高的,其次是贵阳和昆明。



二、多数城市便利店的发展还未达到成熟市场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在城市便利店饱和度方面,跟国际上便利店发展成熟的市场相比,我国仅有少数几个城市的饱和度低于2500人/店,达到了成熟市场标准。多数城市便利店的饱和度处在3000-9000人/店区间,距离成熟市场阶段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受地理、气候、经济、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城市间的便利店发展差距较大。通过调查发现,东南区域的城市便利店发展明显要优于西北区域,跟经济的发展特点大致相同。



三、各城市便利店品牌以区域深耕为主,跨区域整合成为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城市中的便利店仍以深耕区域市场为主。受地理距离、供应链、管理效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跨区域发展的连锁便利店品牌仍然较少,处在刚刚起步阶段。随着一些连锁便利店品牌供应链能力、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部分城市的便利店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各个连锁品牌间的区域整合也成为了下一步趋势。



四、运营成本高企仍然是各城市便利店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低线城市,房租、人力成本仍然是便利店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房租和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城市便利店发展都面临着同样巨大的经营压力。在企业毛利和净利空间都压缩到很低的情况下,便利店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从本次调查来看,随着各城市便利店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他小店经济对于实体门店资源的竞争,许多城市便利店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五、各城市24小时便利店的比例保持原有水平



从本次调查来看,各个城市24小时便利店的比例同比去年基本保持不变,且各城市间的差距明显,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这与城市的气候条件、经济水平、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24小时便利店的运营成本要比一般的便利店高,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24小时便利店的发展。但是从服务民生的角度来看,24小时便利店除了保障供应、满足消费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可以更多的承担满足消费者日常应急需求的责任。所以通过政策引导,提高24小时便利店的比例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居民服务的质量。



六、各城市便利店的发展亟需政策引导与支持



便利店是服务保障民生、促进便利消费的重要商业设施,是便民惠民的重要零售业态。根据我国《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至《“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国家对便利店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重点、积极发展便利店新业态”到“鼓励设立社区便利店”再到“完善便利店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变化。


近几年,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零售业态之一的便利店,能够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与各城市商务主管部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是便利店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自2021年商务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以来,各城市商务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来支持连锁便利店的发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城市针对便利店的政策支持差异较大,便利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备注:

1.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的城市共计39个,其中包括26个省会及首府城市、4个直辖市、4个计划单列市和5个其他城市。

2. 调查方法

本年度在对各城市便利店门店总量的调查采用了与去年相同的方法。采用企业反馈的调查问卷与百度地图搜索相结合双向验证的方式。另外,城市人口数量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因此,各城市的便利店门店总量与城市门店饱和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修正和调整。

3. 计算方法

总指数=增长率指数*30%+饱和度指数*40%+24H指数*10%+营商环境指数*20%

增长率=(门店总量/去年门店总量-1)*100%

单店覆盖人口=该城市总人口数/该城市门店总量

24H比例=该城市24H总量/该城市门店总量

4. 赋值方法

增长率指数:按照调查计算出的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序,降序赋值100-50;

单店覆盖人口指数:按照调查计算出的单店覆盖人口从高到低排序,降序赋值100-50;

24H指数:按照调查计算出的占比从高到低排序,降序赋值100-50;

营商环境指数:按照调查出的好、较好、良好、一般、较差、差,降幅赋值100-50。



总体发展指数
城市指数
厦门市92.6 
太原市91.4 
东莞市90.2 
长沙市88.6 
广州市88.4 
武汉市88.1 
深圳市87.7 
西安市87.7 
成都市87.5 
北京市86.4 
上海市86.3 
福州市85.9 
杭州市85.9 
呼和浩特市83.2 
南昌市83.1 
贵阳市83.0 
合肥市82.7 
郑州市82.4 
中山市82.1 
海口市81.6 
惠州市81.0 
乌鲁木齐市78.9 
莆田市78.8 
重庆市78.6 
昆明市78.2 
南宁市76.8 
南京市76.5 
大连市76.3 
石家庄市75.7 
长春市75.5 
温州市74.2 
济南市74.0 
沈阳市73.3 
天津市72.7 
哈尔滨市72.6 
青岛市72.0 
银川市70.3 
西宁市68.9 
兰州市66.9 


增长
城市增长率(%)
合肥市11.76 
贵阳市9.09 
昆明市4.84 
郑州市4.55 
重庆市3.64 
厦门市3.13 
武汉市3.13 
北京市2.60 
西安市2.50 
太原市2.44 
东莞市2.10 
福州市2.07 
成都市2.00 
杭州市2.00 
南昌市1.54 
济南市1.54 
呼和浩特市1.52 
海口市1.49 
南宁市1.43 
乌鲁木齐市1.00 
莆田市0.95 
上海市0.78 
深圳市0.66 
哈尔滨市0.26 
长沙市0.21 
大连市-0.71 
长春市-0.77 
中山市-0.83 
广州市-0.98 
温州市-1.09 
兰州市-1.67 
南京市-2.04 
西宁市-2.38 
青岛市-2.54 
惠州市-2.70 
银川市-2.94 
石家庄市-3.85 
沈阳市-4.76 
天津市-5.33 


单店覆盖人口
城市人/店
东莞市2,050 
长沙市2,072 
太原市2,526 
厦门市3,130 
惠州市3,357 
中山市3,682 
广州市3,698 
深圳市3,809 
上海市3,856 
南京市3,881 
乌鲁木齐市4,014 
成都市4,105 
海口市4,226 
杭州市4,681 
呼和浩特市5,143 
福州市5,416 
郑州市5,479 
沈阳市5,642 
莆田市6,058 
贵阳市6,236 
西安市6,318 
长春市7,029 
武汉市7,471 
天津市8,404 
石家庄市8,512 
银川市8,664 
青岛市8,758 
北京市9,238 
南昌市9,477 
温州市10,520 
大连市10,721 
重庆市11,247 
西宁市12,039 
南宁市12,312 
合肥市12,329 
昆明市13,016 
哈尔滨市13,136 
济南市13,943 
兰州市14,778 


24H比例
城市比例(%)
广州市79.21 
成都市78.43 
上海市77.52 
温州市76.92 
厦门市75.76 
莆田市75.47 
海口市73.53 
南宁市70.42 
北京市65.40 
福州市65.32 
深圳市65.08 
大连市64.75 
贵阳市62.50 
南昌市60.61 
杭州市58.82 
南京市58.33 
天津市57.58 
西安市53.66 
武汉市53.33 
合肥市52.63 
长沙市51.55 
惠州市50.00 
太原市42.86 
郑州市39.13 
呼和浩特市37.31 
青岛市34.78 
中山市33.33 
石家庄市32.00 
东莞市31.34 
济南市30.30 
长春市23.26 
昆明市23.08 
兰州市20.34 
乌鲁木齐市19.80 
西宁市19.51 
沈阳市18.75 
哈尔滨市15.50 
重庆市14.04 
银川市12.12 


营商环境
城市业者评价
厦门市
南昌市
西安市
武汉市
太原市
北京市
石家庄市
成都市良好
深圳市良好
大连市良好
合肥市良好
长沙市良好
东莞市良好
哈尔滨市良好
广州市一般
上海市一般
温州市一般
南宁市一般
福州市一般
杭州市一般
天津市一般
惠州市一般
呼和浩特市一般
青岛市一般
中山市一般
济南市一般
长春市一般
昆明市一般
兰州市一般
西宁市一般
沈阳市一般
重庆市一般
银川市一般
莆田市没有
乌鲁木齐市没有
贵阳市没有
南京市没有
郑州市没有
海口市没有


附录:各城市人口基本情况

城市

人口(人)

上海市

24,870,895

北京市

21,893,095

深圳市

17,560,061

广州市

18,676,605

重庆市

32,054,159

成都市

20,937,757

杭州市

11,936,010

武汉市

12,326,518

南京市

9,314,685

天津市

13,866,009

青岛市

10,071,722

长沙市

10,047,914

郑州市

12,600,574

济南市

9,202,432

合肥市

9,369,881

西安市

12,952,907

福州市

8,291,268

东莞市

10,466,625

大连市

7,450,785

温州市

9,572,903

昆明市

8,460,088

长春市

9,066,906

沈阳市

9,027,781

厦门市

5,163,970

石家庄市

10,640,458

南昌市

6,255,007

哈尔滨市

10,009,854

南宁市

8,741,584

贵阳市

5,987,018

惠州市

6,042,852

太原市

5,304,061

乌鲁木齐市

4,054,369

中山市

4,418,060

兰州市

4,359,446

呼和浩特市

3,446,100

莆田市

3,210,714

银川市

2,859,074

海口市

2,873,358

西宁市

2,467,965

注:各城市人口数量取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

责任编辑:晋零协

看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